第三十一章 消失的奥塞梯族(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施陶芬贝格事件的发生,既有安保部门的疏忽所致,但是那也还不是主要原因——哪怕如米国这样松懈的国家,一样有严密的内部审查和侦察,具体手段自然无需赘述,反正德国人的军队内部监督机制肯定是不会有缺漏的。

最大的问题是,米国人的军法处就是由军队自己执行负责的,和一线作战部队人员有共同的上级,而德国人的内部监督部门却被无形割裂成了两套班子。卡纳里斯上将虽然是军事情报局的局长,可是他也同时是帝国安全部的副部长,这一双重身份让卡纳里斯上将在国防军中的信用力受到了怀疑,而且卡纳里斯本人毕竟是海军出身,陆军中的那些下属对他也是多有不服,此前为了防止国防军和武装档卫军之间的问题过于激化,维勒安也是默许了国防军对自己的内部安全问题“自治”的态度,这也是元首希特勒对勃劳希契乃至后来的博克元帅等老派国防军元帅的承诺,“以免肮脏的武装档卫军把手伸进国防军内部干一些栽赃陷害的恶心事儿”。

现在,出了施陶芬贝格这回事儿,维勒安自然是要“尽量公允”的进行处置,另一方面,也免不了把侦察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负有领导责任”的国防军中高层将领捅到了希特勒那里,让元首亲自定夺。

…………

“什么?这么小一件事情,居然会牵扯到这么多人?包括被龙德施泰特元帅从西线总司令位置上替下来后赋闲的维茨莱本元帅?证据可靠么?动机是什么呢?”

一贯容易暴怒的希特勒在收到这份报告的时候,罕见地没有震怒,反而是觉得一丝诧异,在它看来这件事情确实值得愤怒,但那也不过是帝国中层军官中有一些人顶不住精神压力变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本没有蓄意叛国的动机,一看到维勒安上报上来的牵涉人员名单,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维勒安是在借机铲除异己的念头——虽然对于维勒安铲除异己的行为他本身是不反对的,毕竟维勒安要铲除的异己也都是对元首有所反对的人。

因为维勒安还在中东主持大局,所以由在柏林的卡纳里斯负责向元首汇报这件事情。卡纳里斯上将也是帝国安全部中相对来说最独立于维勒安的高层了,多少有点希特勒放在维勒安身边互相牵制的意思,当1941年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遇刺案之后,卡纳里斯也被希特勒以“维勒安部长身体需要调养”的原因授予过更大的权力,此刻维勒安故意让他来汇报而不是莱因哈特,显然也有撇清自己铲除异己的嫌疑之意。

“元首,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维茨莱本元帅和另外4名将领、22名参谋部、大本营军官,外加高加索的b集团军群几十名作战部队军官确实都是牵涉其中,只是维茨莱本和部分大本营官员只是受到了一定的蒙蔽和互相利用——维茨莱本元帅等人利用自己的影响,让事发相关的各级安保部门放松了戒备,并放过了一些本来应该严加审核的东西。

但是维茨莱本元帅等人自己也不知道那些东西具体是什么,按照施陶芬贝格等人和涉案的大本营将帅之间的独立供词对证后可以确认,维茨莱本元帅一直以为他们想要通过秘密渠道披露出来的是一些关于莫德尔元帅等人的私人丑闻,包括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和让下属背黑锅等小事,目的是想要打击莫德尔元帅的威望并使之受到调查。”

“这是什么荒唐的逻辑?和莫德尔又有什么关系。”

“元首您别激动,和莫德尔元帅当然没有关系——只是国防军高层中有个别极端偏左的将帅觉得莫德尔元帅的快速升迁是因为他出卖了国防军的荣誉感和武装档卫军沆瀣一气,无条件绝对服从元首您的命令,失去了国防军元帅的独立……”

“你是说,国防军那帮老糊涂看到他们当中有谁绝对服从我的命令,就嫉妒那个同僚升迁地快么?”

“元首,您也可以这么理解。这些是相关的证据,您可以自己判断一下。”

经过了一周的审讯后,在1943年7月20日这一天,施陶芬贝格中校等22名作战部队中级军官中,14名首要者被以叛国罪的罪名就地处决,另外8名知情不报者以玩忽职守的罪名处以开除军职并监禁;在大本营方面,德军二十名元帅中最不受希特勒待见的、自从被龙德施泰特元帅从西线总司令的位置上替掉后就处于实际打酱油状态的维茨莱本元帅因为“突发性精神疾患”住进了精神病院,国防军安保部门下属17名涉案军官也或有枪毙,或者一撸到底。总的来说,国防军中被处决人数大约30余人,监禁者六七十,撤职者过百,除此之外没有造成更大的波动。

对维勒安来说,最关键的是国防军保卫部门经过这一事件后,不得不放开了自己的门户之见,接受帝国安全部直接的人事处置权,一批批非国防军科班出身的安全军官得以快速渗透进来。

事件发生后,戈培尔部长和元首都亲自举行了多次对全体德国人民的广播讲话和电视讲话,首次提出了“德意志不仅需要骑士精神的战争,更要做好总体战的准备,每一个德国人民,都应该为总体战的动员做出自己的贡献。战争,绝不只是军人的事情,绝不只是国防军的事情,而是全体德意志人民的事情。”旨在说服德国公众相信胜利必须通过总体战来赢得。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