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战略轰炸机试飞(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94年月,佩内明德试飞基地,fw-ta400原型机即将开始自己的第一次试飞。

与陆军大改大动的新一代坦克研发计划相比,空军正式决定上马重型战略轰炸机的阻力和准备难度要小得多——事实上,从99年开始,fwta-400战略轰炸机计划、me-2战略运输机计划和fa-225重型双旋翼运输直升机计划就已经得到了维勒安经费的秘密支持,他们也一直在进行紧张的技术积累和样机试制,只是因为没有空军大佬戈林元帅的正式出面首肯,所以在试飞工作方面有些遮遮掩掩。

苏联人的sb-2m在芬兰的表现,让空军到了在新时代轰炸机在无战斗机伴随护航情况下超远程突袭的可能性,因此,现在fw-ta400也就被堂而皇之地拿到台面上来试飞了——至于投产的前提是,这种重型飞机必须在模拟演习中证明他们拥有单独面对敌军战斗机拦截并生还的能力。

99年,当fwta-400原型机首次设计的时候,受限于发动机技术的限制,当时选用的仍然是bmw0系列中的bmw0e发动机——该型号最初是来自于仿制米国发动机而来的,虽然在正常进气环境下经过德国人青出于蓝的研发改良,输出功率比米国人的同类产品还要高,但是在高空大气稀薄时输出功率和散热都存在一些问题,让战机在5000~6000米乃至更高空的环境下性能下降比较明显,这也是另一个时空帝国的fw-90a与米国人的p-47

p-5高空拦截时表现不良。

以bmw0d为例,其起飞功率可以达到900马力,但是高空巡航输出功率只能保持在400马力的出力,bmw0e虽然略有改进,起飞功率达到了2000马力,高空巡航输出功率650马力。

不过今天,这架新的fwta-400战略轰炸机样机安装了6台bmw公司完全另起炉灶研发出来的bmw-0c型发动机,其极限输出功率达到了惊人的2600马力,并且安装了和迈巴赫联合研制的二级机械增压器,充分确保了高空状态下的进气、出力和散热问题,一举突破了这种飞机的高空飞行瓶颈。

“可以开始试飞了么?”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这架魁梧轰炸机的帝国元帅戈林,还没有走近就感觉到一股凛冽的威势逼人而来,仿佛这架轰炸机浑身都充满着爆炸的力量。

翼展47米,长度4米,高度92米(含起落架)的巨大外观尺寸比最早的设计指标和后世米国人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还大了三五米,机体空重达到了惊人的40吨。设计载油

载弹量2吨

25吨,最大起飞重量95吨。

这主要是因为风洞测试后发现6引擎轰炸机所需的翼展比原来更宽才能更好地使用空气动力,不过因为帝国目前的模锻机械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5万吨级——同期米国人的模锻工艺能力仅仅是5000吨级——所以这一超大尺度和承力需求的结构主梁还是可以保质保量加工出来的。

“元帅,准备工作马上就可以完成了,因为是换装新发动机后的第一次试飞,我们需要在起飞前在进行一次地面的发动机空载静态测试。”

“嗯,这是应该的,一切要以帝国飞行员的安全为第一考量。”跟随戈林一次出席此次观摩的还有瓦尔特韦佛元帅和凯塞林上将,这两个人目前分别担任着帝国空军的飞行员训练工作和战机监制方面的工作,算得上是戈林以外的空军最高层了,此刻唯恐戈林因为不耐烦而焦躁,韦佛和凯塞林连忙出面圆场。

因为是换装后的首次试飞,所以轰炸机上只有名乘员,那些投弹瞄准人员和机枪手都被省略了。

说起来慢,其实测试也就是一小会儿的事情,很快,那架庞然大物就缓缓滑向了跑道,原来飞ju-d时表现优异、在ju-d机群空袭纳尔维克英军舰队时击沉英军战列舰“勇敢”号的中型轰炸机王牌汉斯贝舍尔被选做了今天试飞的飞行员,毕竟在此之前,德国空军还没有过真正的重型战略轰炸机。

汉斯贝舍尔穿着厚重的增压抗荷服、带着氧气瓶面罩操纵方向舵,挪动着那庞大的机身,精准地对准了跑道的中线——在fwta-400测试机上帝国空军首次使用了轴流通风式增压座舱技术,但是因为对飞机气密性的验证还不是很完善,座椅飞行员在试飞过程中需要穿着充满泡沫的抗荷服,带上氧气面罩。

一般来说,在没有增压座舱技术之前,飞机是很难突破7000~000米的高度层的,否则的话即使防风性能够强、引擎动力也不惧稀薄空气,但是飞行员仍然会因为寒冷和窒息而受到生命危险。增压座舱就技术上来说分为通风式增压座舱和再生式增压座舱,通风式增压座舱结构简单,原理仅仅是通过微小的机舱进气口外连接压气机增强流入气体的气压,保持座舱压力,缺点是如果飞机飞行高度过高,外界气压过于稀薄的话,这种增压座舱的轴流式压气能力仍然不足以满足内外压差的倍数,所以只能用在25000米以下的高度,但是对于二战时期的飞机来说,这已经是尽够用的了。

至于更高端的再生式增压舱,主要差别是不再通过外部进气来保持舱内空气的氧气含量,而是完全把机舱做到绝对气密的程度——但是它们会搭载一套类似于潜艇上用的化学制氧机持续循环吸收舱内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还原为氧气,这种设备效果上当然好得多,但是会浪费大量的宝贵载重量,在追求大载弹量的轰炸机上,把重达动辄数吨的化学制氧机搬上飞机无疑是不划算的。

此时此刻,这架fwta-400原型机上使用的就是一套轴流压气通风式座舱增压设备,并且通过巧妙的设计,把这套设备和翼根的两台bmw-0星形气冷发动机的散热片后室巧妙的连接起来——因为星形气冷发动机本来就是靠桨叶背后的迎风面散热片散热的,这个区域本来就可以形成高轴流气压的高温空气,通过一根机翼内精密设计的导气管,为发动机散热后的高温度新鲜空气(注意是发动机的散热空气,不是燃烧后喷出的废气)可以直接被导入机舱,从而既节约了专门制造增压轴流压气机的功率和重量,又间接省略了为座舱空气升温的空调系统——因为在获取增压新鲜空气的时候,很自然地利用了发动机的废热。

这又是一项液冷式发动机轰炸机无法享有的设计,因此后世英国人使用了液冷发动机的“兰开斯特“系列重型轰炸机想要完成座舱增压还不得不伤筋动骨最终放弃,从而忍受其到死都只有6000米的升限,米国人的b-7虽然后期开发出了增压系统,但是也不如这一系统来得高效,之后到了晚期型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时,米国人才初窥此种门径。

闲言休絮,对准航道后,贝舍尔打开节流阀开始加速,一股均匀平缓的推背感开始袭来,飞机的加速度不是很快,但是绝对很稳,经过bmw0系列发动机数年改良后,在bmw-0系列的发动机上宝马和迈巴赫的工程师们在节流阀和二级机械增压器的设计上已经去芜存菁日渐精良。

超过一千多米的跑道在短短20秒内被跑完了,飞机时速加速到了00公里,贝舍尔用力抬起升降舵,这架空中巨兽就昂起了高傲的头颅破空而去,只剩下“呼呼~”的风声提醒飞行员圆滑细腻的的机头造型正在破开迎面的气浪。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